媒体融合
每日经济新闻的智能化转型之路:从信息传播到价值传递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,以DeepSeek-R1为代表的推理大模型正在深刻改变传媒行业的生产逻辑与传播生态。本文以每日经济新闻智能化转型实践为例,从技术变革、行业重塑与战略布局三个维度,探讨AI如何赋能媒体系统性变革,推动传媒行业从“信息传播”向“价值传递”转型。
能力跃迁、应用重构与生态重塑的认知冲击
推理大模型DeepSeek-R1的推出,标志着人工智能从信息搬运迈向深度认知的新阶段,其长思维链技术与多模态处理能力,不仅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与质量,还推动了技术普及与行业协作的生态革命。
(一)能力革命推动AI深度参与专业传播领域
DeepSeek-R1的核心能力在于,通过长思维链技术实现复杂任务的端到端处理,在内容生产领域带来了质的飞跃。与普通大模型不同,DeepSeek-R1不是信息的搬运工,而是能够对内容进行深度思考、加工、复杂叙事构建以及垂直深度创作的大模型。自动化内容生产跨越了事实罗列的初级阶段,开始介入因果分析、逻辑验证等深度认知领域,从信息聚合迈入深度验证的新阶段。
在内容创作和传播方面,DeepSeek-R1能够对复杂信息进行逻辑串联和深度分析,生成更具洞察力和价值的内容。它不仅能够生成新闻通稿和短视频文案,还能够支持复杂逻辑校验和精准化决策。DeepSeek-R1通过全流程优化,显著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和质量,为媒体行业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。
在财经报道领域,推理大模型可自主完成从数据采集到趋势推演的全链条处理,输出内容展现了对市场波动内在机理的解析能力。这种从信息传递到认知建模的转变,标志着AI开始涉足专业传播领域。
(二)成本革命推动媒体AI应用加速落地
对于C端用户而言,DeepSeek-R1极低的训练成本和开源商用模式具有很高性价比。自2022年末ChatGPT发布以来,大模型训练和使用意味着高昂的成本投入。很多公司和机构无法承担大规模使用GPT4接口的成本,更不用说落地应用,“All in AI”只是一句口号。
2025年春节期间,DeepSeek-R1发布,彻底扭转了AI应用层技术落地不温不火的局面,重塑了媒体行业的技术投入逻辑。免费商用策略降低了技术接入门槛,使市县级融媒体中心等资源有限的单位也能快速接入,推动技术普及从理论走向实践。开源生态的构建吸引了大量开发者参与细分场景优化,形成技术迭代的良性循环。开放模式打破了传统技术垄断壁垒,让更多主体能够基于DeepSeek-R1进行二次开发适配,针对媒体特定需求定制垂直化模型,提升效率控制成本,实现技术应用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。
(三)生态革命推动技术普及与行业协作
DeepSeek-R1通过开源策略产生技术平权效应,加速了大模型在垂直场景的适配进程。在传统技术架构下,垂直领域的模型开发往往面临数据壁垒、算力成本等难题。而开源生态让技术资源得以共享,各行业主体可根据自身需求对模型进行微调与优化,缩短技术落地周期。去中心化的技术扩散模式不仅促进了跨领域协作,更推动媒体行业与教育、医疗等其他领域的技术融合,形成多元化应用生态。
技术成为开放共享的基础设施,对行业变革的驱动力得以最大限度释放,为传媒行业与其他领域的交叉创新奠定了基础。仅仅两三个月时间,全国各地媒体集团、融媒体中心都开始利用推理大模型,进行跨场景式的垂直案例落地。
推理大模型赋能传媒行业,重塑传播生态格局
从人机协作到内容生产革新,再到传播能力结构重塑,AI技术正在推动传媒行业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、多维交互方向转型。
(一)人机协作范式重塑,全环节智能协同再造
以DeepSeek-R1为代表的推理大模型推动媒体生产传播流程实现从“局部赋能”到“全局重构”跨越。DeepSeek-R1具有强大的推理能力,作为“数字大脑”嵌入内容生产全链条,从选题策划、素材收集到内容创作、审核发布,实现各环节智能协同。例如,在选题阶段,推理大模型可通过数据分析预测热点趋势;在创作环节,长思维链技术支持复杂逻辑推演,生成结构完整、逻辑严谨的内容;在传播阶段,可根据用户画像定制传播策略。全流程自动化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,而是通过系统整合实现生产流程智能化再造,推动媒体行业向数据驱动、算法支撑的智能模式转型。
(二)内容与传播模式革新,多维交互生态初步形成
DeepSeek-R1的多模态处理能力催生了传媒行业的内容形态革命,媒体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向数据可视化、虚拟人主播、元宇宙场景等多元形态演进。DeepSeek-R1对复杂信息的解析与重构能力,使数据新闻、交互式叙事等形式成为可能,用户通过沉浸式体验参与内容互动。在传播模式上,DeepSeek-R1能够打通智能分发系统精准捕捉用户需求,实现“千人千面”的个性化传播;结合虚拟人主播等技术构建跨平台、跨场景的传播矩阵,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,推动媒体内容从单向输出向多维交互转变,重塑用户与媒体之间的关系。
(三)传播能力结构重塑,挑战与机遇并存
随着DeepSeek-R1等推理大模型的应用普及,去中心化传播趋势进一步加速。融媒体时代,人人都能成为创作者和传播者。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快速发展,开源技术、低成本接入以及C端免费使用,让中小型媒体、自媒体都获得了更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。技术平权削弱了传统中心节点的控制优势,使传播网络从层级化向扁平化演变。当更多主体具备高质量内容生产与精准传播的能力时,传播话语权呈现分散化、多元化特征。
从宏观层面看,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也因技术赋能而获得新路径。通过掌握以DeepSeek-R1为代表的核心技术能力,能够更高效地构建国际传播矩阵,提升信息输出的精准性与影响力,在全球传播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,实现从“信息传播”到“价值传递”的跨越。
每日经济新闻AI战略布局与系统性变革
每日经济新闻(以下简称“每经”)是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的财经类日报,也是传媒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先行者。每经不断探索AI技术在传媒领域的深度应用,为行业转型提供了理论性探索和智能化实践经验。
(一)每日经济新闻的AI战略
每经自2019年启动AI战略以来,以业务需求为核心驱动,通过孵化成都每经新视界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每经科技”),系统性推进媒体智能化转型。初期聚焦上市公司报道场景,开发覆盖5000家A股公司的AI快讯系统,实现公告秒级解析与日均千条发稿,重塑采编流程。2021年,推出7×24小时无人化AI电视,综合运用AI虚拟主播生成驱动、AI文本及视频生成、大数据金融知识图谱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,财经媒体内容生产和输出传播进入“无人化”时代。2022年,推出自主研发的雨燕智宣AIGC智创传播平台,打通文、图、声、画全模态生成链路,实现全量稿件视频化、全量视频矩阵化。2023年起深化生成式AI应用,引入大模型技术升级智能媒资库,打造AI原生内容管理系统,通过三级标签体系与跨模态算法,高效匹配海量媒资,支撑从数据到传播的全链路智能化。
2024年以来,每经先后推出每经AI电视3.0版本与4.0版本,以智能中台将新闻内容快速视频化,同时打造智能导播台,实现节目单智能编排,来自每经微博、微信公众号、APP的最新动态,都能第一时间呈现,打破了信息孤岛,实现了“一个人就是一个电视台”的传播效果。
每经聚焦传统媒体转型中个人IP孵化的困境,提出“机制先行+智能体技术”双轮驱动模式,推出财经智媒“超级个体”项目,构建起涵盖利益分配机制、垂类知识库搭建、AI智能体应用的全链条解决方案,首创“虚拟数字人+轻量化运营”的媒体人机协同范式,推出22个超级个体IP。截至2025年2月,22个IP发布视频超1800条,总传播量超9500万,其中“郑观国际”IP流量达5000万,百万级爆款视频达10条,最高超1400万,2025年2月,某互联网巨头在“郑观国际”投放首个商单。此外,已有10余家企业和3家MCN机构正与“郑观国际”洽谈合作。在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后,每经在2025年3月推出“超级个体矩阵”及垂类智能体,鼓励记者、编辑开通IP账号并运营垂类智能体,为每经深度转型发展、实现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打下基础。
(二)136计划
2025年2月12日,每经根据推理大模型的能力和特点,结合每经上市公司报道的垂类业务发布了136计划,利用AI技术赋能财经领域,打造智能化财经信息服务。推出136计划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,更是对财经智能生态的全面重构,标志着每经在智能化财经信息服务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。
在136计划中,“1”代表用户与信息的无缝连接,用户可以自由提问,获取关于生活、科技、体育等多个领域的信息;“3”强调深耕财经领域,推出“问公司”“问投资”“问基金”三大核心栏目,为用户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投资决策支持;“6”表示整合了DeepSeek-R1、Kimi、豆包等6款国内主流大模型,形成多模型矩阵,用户可根据需求灵活切换,体验更全面的AI服务。每经的模型接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系统性调优,使其具备更加专业化的能力。136计划还更新了五大功能,如保留历史对话记录、增加“拍照识文字”和“文件分析”功能等。
(三)“传媒+AI”赋能千行百业
在媒体领域,每经科技助力打造了成都传媒集团智能媒资库,从内部采编流程到开放生态的技术底座转变,实现了“策采编审发评”全流程AI化,大幅提升采编效率。在展会领域,每经助力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打造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“AI消博”智慧展会传播生态,通过AI技术实时生产文图稿件和视频内容,形成全网分发和24小时直播的传播体系,构建“人展媒城”一体化传播生态,打造了服贸会子论坛第六届“空中丝绸之路”国际合作峰会“AI丝路峰会”、第十四届中国新疆喀什·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“AI喀交会”,实现空间传播、精准传播等多种需求响应。在工业文化传播方面,每经为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打造了“视听工信”AI视频栏目,深度参与行业标准制定。在医疗领域,每经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设智能媒资库,探索AI技术在医宣医教中的应用。在教育领域,每经推出AI电视少儿版和AI小记者课程,推动AI技术在教育场景的创新应用。
这些案例体现了每经在智能媒体领域的技术深度,以“传媒+AI”模式打造开放生态,探索“技术驱动内容、内容赋能产业”的智媒转型范式,成为媒体融合与跨界创新的成功实践。
(四)推理大模型的局限性
DeepSeek-R1等推理大模型显著提升了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效能,但其局限性仍不容忽视。一方面,大模型的通用性特征导致其在垂直领域的深度服务能力不足,难以满足一些专业场景的精细化需求;另一方面,大模型的静态知识库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“时差”,无法实时响应突发事件或高频更新的市场信息。此外,大模型生成的标准化内容无法很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,以及隐私安全、伦理风险等问题,均需更灵活的技术架构加以应对。
每经通过构建“大模型+垂直知识库+垂类AI应用工具+实时数据接口”的协同体系,打造财经垂类专属智能体,实现专业领域知识的动态迭代、多模态交互的精准适配,以及复杂决策的闭环优化,探索AI技术在媒体业务经营与产业拓展方面的更多应用,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,引领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。
(作者:韩利,成都每经新视界科技有限公司CEO、中央财经大学特邀研究员;李秋志,成都每经新视界科技有限公司AI智库研究员)
本文刊发于《中国报业》杂志2025年4月(下)